過往從影評的文字中,我可以感受它是一部
我該看的片,但遲了四年我才看,而這四年並
沒有讓我失望,也許只是讓我的感受更深罷了
,我不知道四年前的我看了會有什麼感受,但
是二零零六年的我,有種很深的感動在心中。
 
 我看梅艷芳所飾演的陳文靖,其實,每個成
熟外在的我們,內心都躲著當年的害怕,當年
的夢想,當年的單純,仍舊會驚慌。不會因為
我們的年齡增長,遺忘過去那些對我們人生造
成多大變化的事,有的只是原諒。  

 看著她,我腦海中跳過的是學習如何做一個
母親,做菜、燒飯、叮嚀孩子上課時間、替老
公洗衫等家務事。她在片中是位很稱職的母親
,雖然我仍舊忍不住注意到梅姑纖細的身材,
令人稱羨不已,但也不禁感到感傷,她已不在
人世。  

 我看張學友所飾演的林耀國,強烈的與我腦
海中所架構夢想人生觀重疊,他是一個循規蹈
矩的人,就像他片中所說,從小他試著做個好
學生,接著做個好丈夫、好爸爸、好老師,做
人人眼中的好「什麼」,然而,這些究竟是他
自己所想走的路還是架構在別人的價值觀中?  

 剛考完試的高三學生跟我說,他的成績不盡
如「人」意,這個人是他的母親、是他的親戚
、是這整個社會的期許,雖然我曾有想勸他重
考的念頭,但是,也許他仍舊有上他喜愛的校
系的機會,他無悔,那麼我覺得就算是對得起
他自己了。  

 總覺得,該選擇對自己來說無悔的事去做,
該做些你最在乎的事,但是做最在乎這件事並
不代表一定就是做自己最愛的事,也許,最在
乎的是家人,如果使自己的家人失望,會比什
麼都難過的話,那就該選擇家人所願,但如果
自己還是最在乎自己的原意,就該順從自己的
渴望。  

 七夕當天的聚餐,我們的談論,台灣大學生
對於讀研究所的迷思,而席中Riz也提到了他中
學同學的一些小故事,長風也述說了其學長的
故事。我不知道,是不是每個人都是在做自己
覺得想做,應該做的事,但是對於自己從小到
大所走的路從沒人逼迫我,我要對我的父母說
聲感謝,因為這些自我的選擇讓我無悔,讓我
清楚明白的了解我想要的是什麼,而餐中,我
也很開心他對自己未來要走的路更清晰些了,
雖然你愛對著我說,我知道我未來想達到哪條
路,而這次,你的一趟取經之行,也得到了不
是嗎?  

 影評、報導,很多人著重在這部片張學友與
林嘉欣的師生戀,但我不以為然,張學友跟梅
豔芳甚至是譚俊彥的角色,給我的感動卻比較
多。最飆淚的一段,莫過於,父親寫給兒子那
封我的第一次,尤其看到了父親述說,看見兒
子誕生的那一刻,開始體悟到自己的重要性。

 也許是因為看過了「悲情城市」侯導對於片
中男女主角名字的詮釋,這一次我也不免想到
男人四十中,微妙的名字的意涵。

 耀國生長在父母親的期待之下,因而取名為
耀國,望其所作所為能光耀國族,養成他如此
的性格。文靖如文靜,她從不說她心中的感受
,從不表達她內心真正的想法、情緒,在被老
師拋棄的那刻是,在丈夫晚歸想解釋的時候是
,她總是默默地將情緒藏在心中,直到片尾,
才說出,喟然失聲,潸然淚下。

 很適合,很適合香港的一部片,寫出了許多
香港男人的心聲吧,這是個擁擠的城市,我遇
見的香港男生十個有十個說香港擁擠。物價高
、供房、供車、供子、供父母,即便是片中林
耀國是工作穩定的中學教師,也會嘆薪水不夠
房子小。這樣子的社會型態出現在香港這東方
明珠,我開始想,那現在的台灣感嘆是什麼?
是政治的亂象嗎?還是教育的問題?

 國片已不復見拍攝小人物心聲了,過去的「
兒子的大玩偶」「無言的山丘」等類似片,在
今國片已不復見,而今,台灣人究竟關心的議
題為何?台灣人心中的憂愁又為何?所呈現的
一個社會的粽合體人型會是什麼樣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li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